饮料行业“厚家底”旧势力如何被新势力干翻

来源:bob体育网址    发布时间:2025-09-05 22:36:15

  、东鹏特饮、元气森林等品牌占据消费者货架,这个看似传统的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很多人疑惑,手握成熟供应链、渠道网络和品牌积淀的旧势力,为何会被看似就结合具体数据和案例,从市场变革的底层逻辑出发,拆解这场新旧势力对决的核心脉络。

  在聊新势力之前,我们一定要先搞清楚一个问题:统一、康师傅这些旧巨头,当年是如何打下这片“江山”的?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饮料市场处于“增量竞争”阶段——花了钱的人饮料的需求很简单:解渴、性能好价格低、容易买到。而统一、康师傅恰好抓住了这一痛点:通过大规模生产减少相关成本,依托经销商网络覆盖全国乡镇市场,再用电视广告、户外广告牌进行“地毯式”宣传,迅速建立起品牌认知。

  以康师傅为例,2000年前后,它的冰红茶单品凭借“再来一瓶”的促销活动,一年就能卖出数十亿瓶;统一的鲜橙多更是开创了“果汁饮料”品类,巅峰时期市场占有率超过30%。那时候,这些台湾品牌的“老三样”打法——标准化产品、密集渠道、大广告投放,几乎是行业的“黄金法则”。

  但问题在于,市场不会永远停留在“增量阶段”。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提升、健康意识觉醒,以及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饮料市场的需求逻辑变了:从“解渴”转向“健康”“个性”“场景化”,从“有得喝”转向“喝得好”“喝得有态度”。而旧势力的“成功经验”,恰恰成了适应新需求的“枷锁”。

  我曾去某省会城市的大型超市调研,发现统一、康师傅的货架陈列依然占据核心位置,但年轻消费者停留的时间普遍不超过10秒。一位00后消费者告诉我:“不是说它们不好喝,而是包装太老气了,而且感觉都是爸妈那辈喝的,没有想尝试的欲望。”更关键的是,这些旧巨头的产品创新速度,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比如,在“无糖”“零卡”成为趋势的2018-2020年,统一、康师傅的主力产品依然以含糖饮料为主;直到元气森林凭借“0糖0卡”打开市场后,它们才仓促推出类似产品,但此时市场占有率已经被抢占。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根据欧睿国际的数据,2015-2023年,康师傅茶饮料的市场占有率从45%下降到32%,统一果汁饮料的市场占有率从28%下降到19%;而同期,农夫山泉的茶饮料(以东方树叶为代表)市场占有率从5%飙升到23%,元气森林的碳酸饮料市场占有率从零增长到12%。旧势力的“家底”——成熟的供应链、庞大的渠道网络,在新的消费需求面前,反而成了“负担”:改造供应链需要成本,调整渠道策略需要时间,而新势力恰恰抓住了这一“时间差”,实现了快速崛起。

  如果说旧势力的衰落是因为“跟不上时代”,那么新势力的崛起,则是因为它们精准踩中了每一个消费趋势的“关键点”。通过对农夫山泉、东鹏特饮、元气森林、茶小开、果子熟了等新品牌的研究,我发现它们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围绕“定位、产品、包装、营销”四大维度,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市场打法。

  旧势力的定位逻辑是“大众通吃”——一款产品要满足多种年龄、不同场景的需求。比如康师傅冰红茶,既想卖给学生,也想卖给上班族,还想卖给中老年人,结果导致产品“没有记忆点”。而新势力的定位逻辑恰恰相反:聚焦细分人群,做“小而美”的产品,用精准定位打动消费者。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元气森林的“外星人”电解质水。2020年之前,电解质水主要是运动饮料的“附属品类”,市场规模不足10亿元。但元气森林发现,Z世代的“电解质需求”早已超越运动场景:熬夜、加班、吃火锅后,都需要补充电解质。于是,“外星人”电解质水将定位聚焦在“年轻白领和学生”,主打“熬夜补水、火锅解腻”的场景,还推出了青柠、西柚等年轻化口味。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外星人”电解质水的营收突破30亿元,占据电解质水市场35%的份额,远超传统运动饮料品牌。

  再比如茶小开,它的定位更精准:聚焦“年轻女性”,主打“轻养生”茶饮料。产品中添加了胶原蛋白、玻尿酸等成分,包装设计走“小清新”路线,价格定高于传统茶饮料。虽然价格更高,但凭借精准的定位,茶小开上线第一年就实现了5亿元营收,其中80%的消费者是20-30岁左右的女性。

  这种“精准定位”的逻辑,本质上是抓住了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现在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别人喝什么我就喝什么”,而是希望能够通过饮料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比如喝东方树叶是“追求健康”,喝“外星人”是“注重生活质量”,喝茶小开是“爱自己”。新势力正是通过这一种“情感共鸣”,让产品从“功能性饮品”变成了“社交符号”,这是旧势力从未做到的。

  如果说定位是“打动消费者的第一步”,那么产品就是“留住消费者的关键”。旧势力的产品逻辑是“标准化”——一款产品卖十年,配方、口味几乎不变。比如统一鲜橙多,从2001年推出到2023年,除了包装略有调整,果汁含量、口味就没有变化。而新势力的产品逻辑,是“围绕健康需求做创新”,将“功能性”和“大健康”融入产品,解决消费者的“隐性痛点”。

  农夫山泉的东方树叶,就是“功能性+大健康”的典范。2011年东方树叶刚推出时,市场反响并不好——很多消费者觉得“味道淡”“不如含糖茶饮料好喝”。但农夫山泉没放弃,而是持续研究消费者的健康需求:随着“控糖”意识的提升,慢慢的变多的人开始拒绝含糖饮料,转而选择“无糖茶饮”。于是,东方树叶一直在优化配方,推出乌龙茶、普洱、茉莉花茶等多种口味,还强调“0糖0卡0脂”的健康属性。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东方树叶的营收突破50亿元;2022年,营收达到80亿元;2023年,营收直接飙升到120亿元,成为中国首个年营收超百亿的茶饮料单品。这个数据有多惊人?相当于康师傅茶饮料全年营收的40%,统一茶饮料全年营收的60%。东方树叶的成功,证明了“大健康”慢慢的变成了饮料市场的主流需求——消费者愿意为“健康”买单,哪怕价格更高(东方树叶的单价是康师傅冰红茶的2倍左右)。

  东鹏特饮的发展轨迹也印证了这一点。作为传统功能性饮料品牌,东鹏特饮早年凭借“性价比”(单价比红牛低30%)占据下沉市场,但增长始终有限。2018年之后,东鹏特饮开始聚焦“大健康”,推出“东鹏补水啦”电解质水,主打“快速补水、无负担”。这款产品精准抓住了“运动后补水”“高温作业补水”等场景,上线第一年营收就突破10亿元,2024年上半年营收更是超过20亿元,成为东鹏特饮的第二增长曲线。

  根据尼尔森的调研数据,2023年中国功能性饮料市场规模达到1200亿元,其中“大健康”相关这类的产品(无糖、低卡、添加营养成分)的占比超过60%;而2015年,这一占比还不足15%。从“标准化”到“功能性+大健康”,新势力用产品创新,重新定义了饮料的“价值”——不再是简单的“解渴”,而是“为健康买单”。

  在这个“颜值经济”的时代,包装慢慢的变成了饮料产品的“第二张脸”。旧势力的包装逻辑是“实用为主”——圆瓶、透明标签、简单的logo,比如康师傅冰红茶的包装,二十多年来几乎都是“红色标签+圆瓶”,没太多设计感。而新势力的包装逻辑,是“让产品会说话”——通过国潮元素、个性化设计,吸引消费的人的注意力,甚至让我们消费者愿意“为包装买单”。

  果子熟了就是“包装创新”的代表品牌。包装设计走“国潮小清新”路线。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果子熟了的产品复购率中,有30%的消费者是因为“喜欢包装”而再次购买。

  除了“国潮小清新”,新势力还在“瓶形”上做文章。比如东方树叶,早期使用的是传统圆瓶,但2020年后换成了“方瓶”——方瓶不仅更易堆放,还显得更“高端”,与“0糖0卡”的健康定位相契合。据农夫山泉内部的人偷偷表示,换成方瓶后,东方树叶的销量提升了25%;而元气森林的“气泡水”,则使用了“细长瓶形”,看起来更“时尚”,适合年轻女性拿在手里。

  更值得关注的是,新势力的包装创新还会“紧跟热点”。比如2023年端午节,茶小开推出“端午限定款”包装,瓶身上印着龙舟、粽子等传统元素,还搭配了“端午安康”的文案,上线天就卖出了50万瓶;2024年春节,东鹏特饮推出“龙年限定款”,瓶身是红色龙纹设计,销量同比增长40%。这种“限定款包装”不仅能拉动短期销量,还能增强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对比旧势力,新势力的包装创新不是

  “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根据CBNData的调研,72%的Z世代消费者表示,“包装设计”会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而在购买新品牌时,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5%。旧势力的“老三样”包装,在年轻消费者面前,无疑失去了“竞争力”。

  “硬件”,那么营销就是“软件”——好的营销,能让品牌快速走进消费者的心里。旧势力的营销逻辑是“大广告轰炸”:在电视上投广告、在高速旁立广告牌、在超市里做堆头,通过“广覆盖”提升品牌知名度。比如康师傅,2015年之前每年的广告投放费用超过50亿元,大多分布在在卫视和户外广告;但这种经营销售的方式的问题就在于,“只知其名,不知其心”——消费者知道品牌,但没有情感共鸣。新势力的营销逻辑则完全不同:围绕

  “种草+互动”,通过私域、社会化媒体、KOL/KOC等渠道,与消费者建立“深度连接”。简单来说,就是“不是我告诉你我好,而是让你自己觉得我好”。元气森林的营销就是典型案例。

  2018年,元气森林刚推出时,没有投电视广告,而是选择在小红书、抖音上做“种草”:找了大量美食博主、健身博主,让他们分享“喝元气森林气泡水的体验”,强调“0糖0卡,喝了不胖”。这种“真实体验”的分享,比传统广告更有说服力——很多消费者看到博主的推荐后,会主动去超市购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元气森林早期的用户中,有60%是通过小红书、抖音“种草”后转化的。除了

  “种草”,新势力还很注重“互动”,让我们消费者“参与品牌建设”。比如茶小开,会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起“口味投票”,让我们消费者投票决定下一款产品的口味;果子熟了则会在抖音上发起“包装设计大赛”,邀请消费者设计限定款包装,获胜者的设计会被实际采用。这种“互动”不仅能让我们消费者感受到“被重视”,还能为品牌收集到大量的“客户的真实需求”——茶小开通过“口味投票”推出的“荔枝乌龙”口味,上线第一个月就卖出了100万瓶。私域运营也是新势力的

  “拿手好戏”。几乎所有新品牌都会引导消费者添加企业微信、进入粉丝群,通过私域与消费者保持“长期沟通”。比如东鹏特饮,会在粉丝群里推送“熬夜养生小知识”,还会定期发放优惠券;元气森林则会在私域里提前剧透新品,邀请粉丝“试喝测评”。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新势力品牌的私域复购率平均达到35%,远高于旧势力的15%。新势力的营销逻辑,本质上是

  “从传播到沟通”——不再是品牌单方面“灌输”,而是与消费者“双向互动”。这种经营销售的方式不仅成本更低(比如小红书种草的成本比电视广告低50%),还能建立更牢固的品牌忠诚度。

  30年期间,依然诞生了很多成功的饮料品牌),以及对中国消费趋势的判断,我认为饮料市场的机会不仅有,而且还很大——关键是要抓住三大趋势。

  “泛健康”——比如“0糖0卡”适合所有人,那么未来的功能性饮料,会向“细分人群”延伸,做“精准健康”的产品。也就是说,针对不同人群的“特定需求”,开发专门的饮料。比如针对

  “老年人”的功能性饮料,未来可能会添加“降血压、降血脂”的成分;针对“孕妇”的功能性饮料,可能会添加“叶酸、钙”等营养成分;针对“青少年”的功能性饮料,可能会添加“护眼、补脑”的成分。日本的“三得利”就是很好的例子:它针对“中老年女性”推出了“胶原蛋白饮料”,针对“青少年”推出了“DHA护眼饮料”,这一些产品在日本的年营收都超过100亿日元(约合5亿元人民币)。

  2024年推出的“小芽健康”,主打“儿童功能性饮料”,添加了“维生素D、钙”等成分,包装设计成卡通形象,上线三个月就实现了1亿元营收。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逐步提升,“精准健康”的功能性饮料,会成为下一个市场风口。根据欧睿国际的预测,

  2025年中国“细分人群功能性饮料”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元,2030年将突破1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对于新品牌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只要能抓住某一细分人群的需求,就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世代慢慢的变成了饮料市场的主力消费群体(根据CBNData的数据,2023年Z世代占饮料消费群体的45%),而他们的审美和消费习惯,与上一代完全不同。未来,想要在饮料市场立足,必须让品牌“年轻化”——从审美设计到宣传方式,都要紧跟Z世代的“审美曲线”。在审美设计上,

  Z世代喜欢“国潮、小众、有态度”的风格。比如“国潮”不仅是简单的“印上传统图案”,而是要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像茶小开的“水墨风”包装,将传统水墨画与现代简约设计结合,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不失时尚感。此外,“小众设计”也会成为趋势——比如一些新品牌会与独立设计师合作,推出“限量款包装”,满足Z世代的“个性化需求”。

  “重资产模式”:自建大型工厂、铺设全国性经销商网络、在商超等传统渠道做大规模堆头。这种模式在“增量市场”中能快速占领份额,但在“存量市场”中,弊端日益凸显——供应链调整慢、渠道成本高、对市场需求的反应滞后。而新势力的崛起,恰恰得益于“轻量化、敏捷化”的运营模式:通过代工降低生产门槛,通过线上+小众线下渠道精准触达消费者,通过小批量试产快速迭代产品。这种模式,为更多新品牌提供了“低门槛入场”的可能。在供应链方面,

  “代工模式”慢慢的变成了新品牌的主流选择。目前,中国有大量专业的饮料代工厂(如浙江均瑶健康、广东东鹏饮料旗下的代工厂),能提供从配方研发、生产加工到包装设计的一站式服务。新品牌不需要自建工厂,只需投入少量资金,就能推出自己的产品。比如2023年成立的新品牌“果味日记”,通过与浙江某代工厂合作,仅用3个月就推出了首款“鲜榨果汁饮料”,首批生产10万瓶试销;依据市场反馈调整口味后,再扩大生产规模,半年内就实现了月销50万瓶的成绩。这种“小批量试产、快速迭代”的模式,能大大降低新品牌的试错成本,避免因产品滞销导致的库存积压。在渠道方面,

  “线上+小众线下”的组合,让新品牌能精准触达目标人群。线上渠道,除了淘宝、京东等传统电子商务平台,小红书、抖音、快手等内容平台成为新品牌的“主战场”——通过KOL/KOC种草、直播带货,能快速建立品牌认知;线下渠道,新品牌不再依赖商超等传统渠道(入场费高、账期长),而是聚焦“小众场景渠道”:比如针对年轻白领的便利店(全家、罗森)、针对健身人群的健身房和瑜伽馆、针对Z世代的潮玩店和咖啡馆。2024年,新品牌“轻力运动饮”聚焦健身人群,通过在全国2000家健身房铺设自动售货机,配合健身博主的线上种草,上线个月就实现了1500万元营收,其中80%的销量来自健身房渠道。这种“渠道精准匹配人群”的模式,能让新品牌用更低的成本触达目标消费者,比传统渠道的效率更加高。此外,“

  私域运营”也成为新品牌提升复购的关键。新品牌通过线上社群、企业微信等私域渠道,与消费者建立直接沟通:比如定期推送新品信息、发放优惠券、收集用户反馈;还会组织线下活动(如品鉴会、健身打卡活动),增强用户粘性。比如新品牌“茶语时光”,利用微信社群运营,将线上购买的消费者导入私域,定期举办“茶友品鉴会”,邀请用户参与新品口味投票;还会按照每个用户的购买记录,推送个性化的优惠信息(如喜欢茉莉花茶的用户,会收到茉莉花茶新品的折扣券)。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茶语时光”的私域用户复购率达到40%,远高于行业平均的15%。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