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青”听经济之声丨乡村振兴“西”望浓 多元产业结金果
文章出处:bob体育网址 人气:548 发表时间:2025-11-01 22:16:55
央广网天津10月28日消息(记者韩雨晨 实习记者华子今)千亩稻浪、葡香满园、运河古韵……一幅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天津市西青区徐徐展开,一段段鲜活的蜕变故事正在这里悄然书写。
清晨的第六埠村还笼罩在薄雾中,村民张凤文已在自己承包的蔬菜大棚里忙碌起来。“咱们村有‘京津蔬菜第一村’之称,你瞧这蔬菜,都水灵着呢……”张凤文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一边摘着西红柿一边笑着说道。
第六埠村地处大清河、子牙河与独流减河三河交汇处,地势低洼,多年前,这里曾饱受“十年九涝”的困扰。2018年,刚上任的第六埠村党委书记郝庆水望着眼前土地,心里憋着一股劲。他带领村两委班子转遍全村每一寸土地,最终定下“先治生态、再兴产业”的路子。“修堤坝、疏水利、开新路,先试种180亩水稻,次年扩至千亩并套养河蟹,使这片土地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田’。”郝庆水说,生态好了,土地“活”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更足了。
依托改良后的沃土和完善的水利设施,第六埠村以“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土地,建成高标准温室大棚和蔬菜基地。“我们建立了‘六埠蔬菜’统销中心,构建起‘批发商业市场+社区直供+电子商务平台+休闲采摘’的多元化立体销售网络。”据郝庆水介绍,今年在西青区的帮助下,第六埠村将农产品社区直供业务从种植大户扩展到了全村,蔬菜稳定销往滨海、北辰、南开等区的50多个社区。截至2024年底,全村蔬菜年产量达6000万斤,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至3.8万元。
随着蔬菜产业越来越兴旺,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但村干部们想得更远:单靠种菜还不够,要让村子有更持久的发展动力。于是,一个创新的想法在他们中间酝酿——何不利用村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底蕴,发展红色研学?
“我们依托东淀、千亩蟹田稻的原生态自然景观,打造出‘三河汇景红色教育基地’,游客可亲身体验红色文化相关的标志性场景,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郝庆水说道。截至2024年底,该项目已接待全国2700余支团队、17万余人次。
第六埠村的乡亲们也在参与中收获着喜悦,在发展中看到了希望。“每天向来自各地的游客讲述革命故事,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厚的感情。”负责讲解工作的村民张彩云说,“这份工作不仅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更让我体会到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
如今的第六埠村,不仅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还以“红+绿+农”的融合发展模式成为西青区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仿佛三河交汇处的浪花,奔涌向前,永不停歇,见证着一个村庄的蜕变,也昭示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秋日的阳光透过张家窝镇西闫庄柒鲜女葡萄主题营地的葡萄藤蔓,在千米长廊洒下斑驳光影,三五成群的游客正小心翼翼剪下中意的果实。“这已经是我本月第三次来了,每次都要带不同的朋友来体验。”来自北京的王先生笑着说道。
站在廊下,西闫庄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总支书记兼理事长杨长庚望着这番热闹景象,笑意里藏着这里蜕变的故事。这座曾经以传统果树种植为主的村落,如今已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
西闫庄改变的起点,始于张家窝镇陆续开展的全国宅基地换房示范工程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改革试点村之一,西闫庄在西青区的统筹指导下,顺利完成“平改”,并率先完成产权制度改革,成立西闫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城乡融合要实现‘双向奔赴’,简单说,就是城市需要啥,我们就种啥;城市缺少啥,我们就干啥。”杨长庚说道。
循着这一思路,西闫庄的资产盘活之路越走越宽。2023年,西闫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联合葡萄专业种植公司,共同投资培育集体经济项目,曾因经营不善几近撂荒的288亩土地化身“西闫庄柒鲜女”葡萄主题营地,成了合作社里的“聚宝盆”,游客在品尝葡萄的同时,能进一步探索葡萄的种植历史和葡萄酒酿造的文化内涵。
在基地的科技小院,天津农学院的研究生小窦正给游客讲解套袋技术:“您看这不一样的颜色的纸袋,白色透光性好,葡萄成熟快;蓝白渐变的能调节上下果穗成熟度。”精准的农技应用,让柒鲜女葡萄成了京津冀高端市场的“香饽饽”。试营业至今营地已接待京津冀游客5万余人。
与此同时,西青区的“创富工坊”项目更让村里的资产盘活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放下锄头,拿起手机,利用网络创业致富”,这句西闫“创富工坊”的口号,背后正是西青区的全力支撑。村民张英峻是位退伍后曾四处找工作的年轻人,通过工坊培训转型成为带货主播,“区里的老师手把手教我们控镜头、讲产品,还给我们对接了电子商务平台,比在外打工踏实多了。”张英峻笑着说,在天津礼品展博会上,西青区的多家“创富工坊”联合亮相,展会后,西闫庄在“创富工坊”的助力下,收获了700余箱葡萄订单。
一组组数字见证着乡村振兴成效:村集体收入从2017年300万元增长至2023年827万元;截至目前,成员人均分红8300元;给所有农籍人员缴纳城市养老保险……杨长庚望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说:“接下来我们将深化与高校的合作,吸引更加多专业人才,让更多‘资源’变‘产业’,‘美景’变‘钱景’,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当晨光轻柔地洒落在白滩寺村,子牙河畔的微风拂过彩虹步道,两旁的花木错落有致,掩映着一座座焕然一新的传统院落。几位村民正忙碌地穿梭于粉彩瓷工坊与研学基地之间,空气中隐约飘来泥土与釉料交融的清香。
“我们不再走厂房出租、零件加工的老路,而是用匠心与坚守,让深厚的历史底蕴焕发新生。”白滩寺村党总支书记王广宇望着河面说道。这座百年古村,曾以传统加工与租赁业务为生,如今却凭借深厚的文化渊源和丰富的非遗资源,焕发出新的活力。
走进改造一新的民间传统文化研学基地,一群小学生正身着汉服体验传统的“开笔礼”仪式。孩子们用稚嫩的小手学着给父母敬茶,在体验民间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学会感恩父母、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这个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研学基地,正是由闲置厂房改造而成,如今能同时容纳400名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王广宇指着现在的研学基地和记者说,这里已形成了集非遗手工制作、农事科普体验为一体的文旅综合体,悠久的乡村文化在互动体验中焕发了新生。
而移步至村里的粉彩瓷器工作坊,几间敞亮的工作坊屋内更是别有洞天。屋内陈列着各式精美的粉彩瓷器,窑炉旁的架子上还摆放着研学学生在盘碟上绘画的创意作品。“粉彩技艺在我们村已有百余年历史,现在传承至第四代了。”王广宇自豪地介绍道,如今,这项非遗技艺不仅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更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村民郝洪玉便是受益者之一,“听说村里粉彩瓷手艺发展得不错,我就主动来拜师。现在已经干了十余年了,每个月在家门口就能赚到五六千元,觉得特别幸福。”像郝洪玉这样通过非遗技艺在家门口找到新发展趋势的村民,村里还有十几个,他们正享受着乡村振兴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除了粉彩瓷,白滩寺村还挖掘整理了叶雕、津派彩烙画、蜡染等多项非遗技艺。这些传统技艺的创新运用,让手艺人的“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也让各类文创产品成为“带得走”的文化符号。
“与此同时,我们与天津的许多高校‘结对子’,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王广宇说,自2022年以来,村里累计接待研学人员3万人次,开发非遗手作、有机农产品等文旅产品26种,大幅度的提升了村集体收入,“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到约380万元,今年有望迈上新台阶。”
醒目的彩虹路、花木错落的公园将白滩寺村装扮成了一个花园式的美丽乡村。几位游客在村里拍照时赞叹道:“第一次来白滩寺村,没想到杨柳青还有这么好的村子,干净又漂亮。”听到这样的评价,王广宇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我们要让绿水清波、乡村景观和乡土文化在村里扎下根,留得住乡愁,看得见远方。”
从第六埠村的“红绿交融”生态致富,到西闫庄“金藤串珠”的城乡融合探索,再到白滩寺村“古艺新生”的文化振兴实践,西青区以多元融合之笔,绘就出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生动图景。近年来,西青区在稳定农民就业、鼓足农民“钱袋子”上持续发力,2024年,西青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位居全市第一。
“下一步,我们也将继续聚焦农业强区建设,深化农村改革,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推动‘三农’发展更好地融入全市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大局。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书写更多融于自然、源于乡土、归于美好的乡村新故事。”西青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
- 上一个: Manner咖啡杯案牍一起又冷艳!
- 下一个: 学习我要DIY



